“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已經三年,從當年提出時的高屋建瓴,到現在的潤物無聲,為中國電力企業走出去帶來了戰略良機。“‘一帶一路’戰略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沿線國家的經濟增長和民生改善帶來了真正的多贏。‘一帶一路’戰略也為GE同中國合作伙伴攜手開發第三方基建市場提供了新的機遇。GE支持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并承諾為此全面投入技術、服務及全球資源,成為中國企業‘一帶一路’上最為有力的合作者。”10月14日,由GE和財新傳媒聯合主辦的“源中國、匯全球”一帶一路領袖峰會上,GE副董事長莊睿思表示。
當天的會上,近千位海內外采購施工總承包(簡稱“EPC”)行業領袖,包括來自中國EPC企業、政策、金融機構和各地區項目業主代表齊聚一堂。
充當三方面角色助EPC企業走出去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三年以來,我國EPC項目已經碩果累累。商務部數據顯示,“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承包工程業務快速增長。今年1~8月,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相關的61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近4000份,合同額合計達698.2億美元,同比增長28.3%。這也表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一直是我國重要的海外市場。
在這一點上,我國EPC企業的合作伙伴GE也有同感,莊睿思表示:“在過去十年中,我們參與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很多項目,GE為這些項目提供了約75億美元的設備,這其中40%的設備是在中國本地制造,未來還會進一步增強在中國本地的制造能力,服務‘一帶一路’市場。”據GE中國發電事業部總裁楊丹透露,單從能源方面來說,此前,GE每年在中國投入將近1億美元,致力于建設中國制造基地,把先進技術引進到中國市場。
而現在,GE不僅在立足中國市場的同時,還會考慮到國際市場,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市場,通過兩方面的市場投資增強在中國的制造能力。每年在中國市場的投入基本上呈現兩位數的增加。今年,GE僅為旗下的兩個合資企業(華電通用輕型燃機設備有限公司和通用電氣—哈動力—南汽輪能源服務(秦皇島)有限公司)的投資額就超過1億美元。
近年來,GE不僅在中國市場的投資額不斷增加,在參與的中國EPC項目當中,GE中國本地制造的設備比例也在不斷增加。例如,GE北重工廠以及GE武漢鍋爐廠將在Hassyan的中東首個燃煤電廠提供核心設備及組裝服務———超超臨界將采用蒸汽發電機和鍋爐技術。今年9月,GE與中國電建集團合作贏得了贊比亞下凱富峽水電站項目,該項目的核心設備———5套150兆瓦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及輔助設備將由GE天津水電基地生產,類似的合作項目在中東、非洲以及東南亞地區正陸續涌現。
與中國EPC企業合作項目的增多,源于合作模式的創新以及雙方合作關系的認同。那么,GE與EPC企業究竟是怎 樣的合作模式?GE在當中充當著怎樣的角色?楊丹給出了答案。她表示:“在海外合作時,一定是一個優勢互補的模式,然后要有GE自己的競爭力,才有可能去贏得海外項目。具體而言,GE充當著三方面的角色。首先,GE是技術和品牌的提供商,為EPC企業走出去提供強大的品牌和技術支撐。其次,GE在海外有覆蓋全球的銷售網絡和人員分布,EPC企業可借助這些網絡和資源,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尋找項目和投資機會。最后,GE擁有全球化的基礎建設經驗和風險把控經驗等,都可以與EPC企業分享,幫助中國的海外承包商更好地建立風險防范機制,以確保投資回報的安全性。”
建立產業鏈上的優勢互補模式
中國EPC企業在隨著 “一帶一路”走出去的同時,面臨著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區域市場的諸多不確定性,例如地緣政治、融資、財稅、民族文化各個方面的挑戰。對此,與會專家認為,EPC將不再是少數企業的獨角戲,需要依托“一帶一路”倡導的合作模式,在沿線市場打 造由供應商、承包商、建設商、融資方和運營維護服務供應商等共同參與貫穿產業鏈的生態圈,在各自領域相互對接、優勢互補,實現多方共贏。
“市場在變化,企業要適應市場的變化,新的業務模式、新的合作要求不斷出現,特別需要企業加強國內外的合作,抱團出海。比如供應鏈不完整的時候,大型企業可以和中小型企業聯合,國有企業可以和民營企業聯合,或者通過建立產業園區等方式來規避風險,還可以與第三國聯合開發東道國市場。”中國進出口銀行戰略規劃部副總經理肖連魁呼吁。
無論是什么樣的合作模式,GE商店都將為EPC企業走出去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和服務。GE近年來在中國積極踐行三大發展戰略:全速數字化,全面本土化以及全面推進和中國企業的全球合作伙伴關系。“一帶一路”戰略的展開將GE同中國EPC延續20年的合作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由此揭開GE同中國企業之間全球性合作伙伴關系的新篇章。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旨在分享,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