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前幾年,大家開始發現整個中國運動品牌的市場空間非常大,運動人群逐年增加,人們的運動意識越來越強,只要開出運動商品的門店,銷量都不錯。
但隨著電商的不斷發展,新興渠道紛紛涌現,線下門店生意每況愈下。某寶、某東、某多多的零售價比門店的進貨價還低,線下流量越來越少,員工態度越來越懈怠,如果你是這家運動品門店的老板,你會怎么辦?
這個時候不同思維層次的人,對問題的解讀方式完全不同。我們也將借助這個門店故事,看看6層思維對應人的格局和可能性。
大腦處事邏輯分六層
我們的大腦在處理事情時,通常會分六個層次,有人用很簡單的六個詞來解釋:環境、行為、能力、信念、身份、精神。
一、環境層——外部歸因
門店生意慘淡,他們會抱怨馬云和劉強東太可惡,把線上線下搞得一團糟,店里員工也太可惡,天天不干活消極怠工混日子,他們的思維和情緒全被環境左右,抱怨是他們的典型特征。
“環境”即外界條件,思維模式在環境層的人,聚焦于外在環境,喜歡“外部歸因”,認為問題的出現都是別人的錯或環境不好。
二、行為層——主觀能動
生意不如意,他們會嘗試發揮主觀能動性,用行動去爭取改變。他們想我要再努力一點,再勤奮一點,員工消極怠工那我多干一點,10小時不夠就干20小時,我不信這個門店經營不起來。
行動層的人思維模式關注環境中自己的實際運作,他們認為問題出現是因為自己的行動力不夠,其主要的應對模式是“行動、行動、再行動”。
三、能力層——創造選擇
生意不順,他們會去想到底哪里出了問題,到底為什么我做的不好,流量為什么下降,會去找方向補能力。是否老舊的管理模式落后,需要對外找先進的方法來武裝自己。
能力層次的人涉及到如何認識自己的選擇,我有沒有選擇?還有什么其他可能?還有什么特別的能力?這個能力包含技能運用和情緒管理。
思維模式在能力層的人,關注于能力的提升,他們喜歡“內部歸因”,尋找差距,主要的應對模式是“學習、學習、再學習”。
四、信念層——價值主張
他們發現生意慘淡后,不僅僅識別什么能力可以補救,還能找到其中重要的問題進行排序,優先級問題優先解決。事情應該怎樣進行?什么是重要且有意義的?可以得到或者失去什么?
思維模式在信念層的人,更關注什么對自己最重要,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這些答案支撐他們生活中秉持一套信念和價值去處理每一件事。主要的應對模式是“做正確的事”。
五、身份層——社會認同
一個人或者一家企業如何看待自己?他們以什么樣的身份立身于這個社會?他們給自己的定位是什么?他們通過什么身份去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
思維模式在這一層面的人,關注我是誰,其主要的應對模式“因為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所以我會做某種選擇和行動”。
身份決定他的信念、價值觀和能力。
六、精神層——改變世界
這個世界只有極少數人能夠達到精神層,因為他們在思考與這個世界的關系。
喬布斯“活著就是為改變世界”,
馬斯克“我非常希望人類有光明的未來”,
特蕾莎修女“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可能永遠都不夠,不管怎樣,還是要將最好的東西付出”。
他們不論選擇任何事業,生來都要改變世界,生來要為世界創造價值,生來就要為社會創造福祉與財富。
當一個人談及他的人生意義或者一家公司談及對社會的貢獻時,便涉及到“精神”層次。
思維模式在精神層的人,關注“我與這個世界的關系是什么?我如何能改變世界?”其主要的應對模式是“如何改變世界,讓它更好?”
上三層引領下三層
通過運動品門店故事,我們看出一個人的思維上限,很大程度決定了他的格局和處事效果。
同樣一件事,在低維視角人眼中無法解決的問題,在一個高維視角人眼中,問題可能很容易解決,甚至問題本身都會消失。
同樣境遇,抽出不同思維當事人的解決方式來分析,每高一層次思維結論,都使低一層的問題變得沒有意義。
環境:都是電商的錯,都是員工太懶的錯。
行動:比別的店多干10小時看看能不能扭虧為盈。
能力:還有什么選擇和可能性?是否應該學習電商先進銷售和管理方式。
信念:時代變化紛繁復雜的變化中,抓住不變的本質,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
身份:不僅要開好這家店,我還要開10家、100家店,重新整改店面后協同線上線下,成為拉通流量的行業領先者。
精神:預判電商未來的大環境和發展趨勢,充分明白這個場上將會發生的一切,做出當下最符合自己意念和追求的決定,對未來深信不疑。
上三層與下三層的關系就像物體和物體的影子,改變物體影子必然改變。很多人或公司的迷茫,都是太過于聚焦下三層完成的好壞,卻很少停下來對上三層做深度思考。
但實際上,不管是人還是公司都是由上三層引領。上層對下一層都可以兼容,但反過來不行。比如身份思維可以解決能力思維的問題,但能力思維解決不了身份問題。
對個人而言,喬布斯正是基于他的身份和精神思維模式,才會不斷創新,激發創新能力。
對企業而言,德魯克的經典三問“我們的企業是什么?”“我們的企業將是什么?”“我們的企業應該是什么?”
當下覺得最重要的事情,也許用長期視角來看,排序完全不同,正如一個臨終的人不會認為此生最重要的是權力和金錢。
6個思維層次的意義
每一件與我們人生有關系的事,我們都會賦予它一些意義。
人生際遇這么多,我們不斷地處理,往往因為忙碌而變得被動和迷惘,不知道什么應該做,什么才是重要的;也分不清哪些事情是短暫微不足道的,哪些是對人生有深遠影響的。
如果我們能夠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有深遠意義的事情上,累積出來的效果,自然會引領我們不斷靠近理想的高線上。
由環境到能力的低三層我們每天都有意識地接觸到 ,所以是由意識所主導的,由信念、價值到精神的高三層,我們日常很少刻意地去思想,但其實,我們在人生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被這三層所主導。
它們由潛意識所控,往往不容易說得明白,卻是人生成敗苦樂之決定因素。可以說,環境至能力的低層,是高三層的放映或者在現實生活中的顯像。
層次越低的問題,越容易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多是環境及行為層次的問題,當問題是在信念或身份的層次時,解決通常較為困難。
一般來說,一個低層次的問題,在更高的層次里容易找到解決方法。反過來說,一個高層次的何題,用一個較低層次的解決方法,難見成效。
一個人做任何事,如果能將6個層次都一致連貫,他便會身心一致,全力以赴地去做,既開心,又有效果。反之,事情不成功,有壓力或情緒,定是6層之中有不協調的情況出現。
理解層次讓我們簡單地認識到問題或困擾背后的原因,也會更快地以“治本”態度去處理它。
理解了這6層思維層次,更有助于我們改變心態。從低層向高層遞進,底層技巧只是改變行為或者增添選擇,而上層心態讓改變真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