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市場還在為前幾年轟轟烈烈創業的一地雞毛承壓買單擦屁股,但今天仍有無數人在前赴后繼地扣響創業的大門,創業依然兇猛、有魔力,這個魔力,有時與魔怔一線之隔,糅合了偏執、無知、自大、假想和假象,創業之路,從來不是擺開架勢一股腦兒地往前沖就能踏出一片天地的,何況很多時候我們不僅姿勢不對,連起點都沒找到,不信?以下是兩個非典型創業故事,你看~~
故事一:
張老師,我想創業,搞奶茶,聽說現在有好幾個做奶茶的都幾千家店、估值上百億了,都搞得不錯,那東西,沒啥技術門檻,容易搞,奈雪都上市了,我不要求上市,干一家店就直接招商加盟,不能做直營,太操心還不一定賺錢,咱一個加盟店收個十萬八萬的,開一千家就上億了,這還不算管理費和原料配送的費用,再鼓搗鼓搗咱也上市,那多牛逼啊!
前期的錢不太夠,不過沒關系,找找周圍的朋友,搞個眾籌,弄個十幾二十個股東合伙一起干,沒風險啊,分股權搞激勵么,開業再做點預存贈送活動,能回籠一部分資金,房租和人工支出都不大,位置選個學校附近或者寫字樓底商,招聘能找熟練工最好,工資可以多給個兩三百,我這頂層設計沒問題,還有餐飲經驗,就想找您把把關,看成功的把握有多大,如果行我就干,不行就再想別的,其實搞什么也不重要,賺錢就行!
老張回答:
1、謀生和創業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兒!
謀生是低成就動機,創業是高成就動機,謀生是適應能力指向,低抗壓指向,創業是突破能力指向,高抗壓指向,謀生解決的是點問題,創業解決的是系統問題和系統地解決問題。
2、別人能你也能的現實基本上是你不能!
能有三層意思,一是能力,二是邊界,三是結果,能力是一種可能性,需要不斷突破邊界自我成長,是一種韌性,需要堅持和沉淀,是知行合一的行動,需要做出成果,能力的主體是人,是團隊和組織;而邊界是市場機會窗口、企業發展階段、環境變化、資源可用性、客戶認知與關系等多重變量的限制;能力和邊界不同、市場結果一樣屬于低概率事件。即使你真的能,也必須搞清楚你能在哪里,是付出更多?資源更優?市場機會更好?團隊更牛逼?產品更強?你能在哪?或者是假設你也能,你打算在哪方面能?沒答案,沒想答案的答案一定是不能!
3、語言腐敗是要付出代價的!
這幾句話的創業描述(說得對不對、全面不全面先不管),就涉及到了大量的語言腐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的東西占了很大一部分,什么頂層設計,股權激勵,上市,復制與連鎖運營,招聘,選址,營銷From EMKT.com.cn活動等等,你真知道怎么做嗎?如果不知道就去做,這種創業的結果是什么你很快就知道了!
4、創業靠想象還是靠專業基本上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想法只是想法,離創業實施還遠得很,想法加想象,離真實的創業遠上加遠。過去的市場環境靠膽量,靠運氣、靠勤奮可能行,現在和未來的市場靠專業,創業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個不斷整合專業資源、不斷提升專業能力的過程,兩條路不是選一條,而是同時走,自己要變專業,也要找專業的人來做,這內里是時間、錢、資源、精力、代價的匹配取舍,是先慢后快先難后易的老問題。
老張創業公式:成就動機*認知*專業力量*運氣≈創業成功
舉例:市場營銷中產品市場從0到1的專業工作框架:有完整產品的概念嗎?做產品定義了嗎?測試了嗎?驗證了嗎?調整了嗎?環境分析了嗎?做調研了嗎?做洞察了嗎?目標用戶明確了嗎?做競爭分析了嗎?都有數據嗎?有支撐嗎?你不做,后續就會出問題,出了問題就很可能解決不了!
5、追求所謂成功率的創業幾乎不可能成功!
創業本身是一個超高風險的實踐博弈過程,要素多,變量更多,做好該做的,剩下的只能交給上帝,焦點是做,不是想,無法預判結果,更不存在什么鐵口直斷成功率的大師和靈丹妙藥,能對創業負責的只有創業者本身。
成功是個即時性概念,創業是華山一路,走上去就無法回頭,只有成長,沒有成功,瞻前顧后偷懶找捷徑的結果就是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瞎做亂做,三心二意、舍本逐末、算小賬吃大虧、動作變形、壓強不夠最常見,準備好了再創業,否則掉頭就走,不丟人!
6、直奔賺錢結果的結果就是既賺不到錢,也沒結果!
創業的核心是創造價值,賺錢是價值的結果之一,而非原因,將結果當原因極容易急功近利、投機取巧,急著賺錢往往等于沒有底線、沒有能力培養、沒有積累、沒有方向,沒有根據地,最后等于賺不到錢,今天的創業亂象和很多創業那么短命都源于此。
7、人是創業的最核心要素。對外是客戶、用戶、合作者,對內是員工、伙伴、管理者,人非常重要,如何對待人比人本身更重要,創業初期,人優先于事,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的創業能不能渡過最艱難的時刻,能不能走得比別人遠,不把人這個要素搞明白、準備好,創業十死無生!
8、賺錢是生意邏輯,創造價值是企業邏輯,不同的邏輯要遵照不同的規則和玩兒法,但生意邏輯正逐漸失靈,企業邏輯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一個是短期,可能過把癮就死,甚至沒過癮就死透了,一個是長期,路難方向對,二者收益天差地別,選擇權在創業者自己,打著企業的名義做生意的事兒是跟自己對著干,跟市場對著干,跟創業本身對著干,沒啥好下場!
故事二:
張老師,我要創業了,某個大平臺在本地市場推廣供應鏈數字化改造的項目,利潤挺可觀,我能簽下代理,有平臺背書,雖然互聯網方面的具體東西我不太懂,但基本上能判斷個大概,業務做起來應該不難,一年幾千萬絕對不成問題。我準備先給公司取個響亮的名字,注冊資金要幾千萬級別的,租個辦公室,最好一千平方以上,面子要夠啊,不能讓朋友客戶啥的小瞧了,我周圍不少親戚朋友都可以來幫忙,把他們的人脈當資源用,合作唄,賺了錢大家分,前期還能省很多人工成本,再簡單招幾個基礎崗位的人打打雜,基本就沒什么問題了,您看我還需要注意些什么?
老張的創業88問:
1、需求和市場:產品對應需求和目標市場才有意義,你在需求上下的功夫直接決定了你后續產品、服務的設計方向和創業的未來,你真的了解客戶的需求嗎?你為此做了多少工作?他們是誰?在哪?你訪談了多少客戶?觀察分析了多少客戶的行為?他們是怎么決策的?你得出了什么結論,這個結論是表面同質的?還是深層次令人激動的?這些結論與你的產品對位嗎?你需要改進嗎?
2、解決方案:當前目標客戶主要的解決方案是什么?這些解決方案的優缺點的客戶評價和客觀評價是什么?你的解決方案給客戶帶來了什么獨到的價值?這個價值是怎么實現的?可感知嗎?是算出來的怎么算的?展示出來的怎么展示的?客戶選擇更換解決方案的理由是什么?這些理由充分嗎?別人會跟進嗎?有門檻有難度有時間差嗎?
3、業務模式:很多創業在初期就死在了沒從熟人市場走向陌生人市場的關鍵步驟上,這個步驟就是建立自己的業務模式,熟人關系資源沒用了、用盡了你怎么辦?你在業務上的基本策略是推還是拉?推怎么推?拉怎么拉?渠道方向有嗎?測試成本和周期是多少?評判標準是什么?潛在客戶拉清單的工作做了嗎?怎么找,怎么開發,怎么促動成交,怎么達成銷售,怎么管理都清晰嗎?
4、角色:你在價值鏈中扮演什么角色?這個角色的基本職能明確嗎?對應職能的組織框架和人才準備做了嗎?這個角色是暫時的還是持續的?如果是短時的那你打算如何延伸?如果是持續的你打算如何保持地位?目前的上游合作會穩定嗎?
5、目標:你有目標嗎(數字性指標和想象出來的指標不算數)?這個目標本身靠譜有依據嗎?你打算如何用這個目標凝聚人、在團隊內部達成共識?你實現目標的路徑是什么樣的?未來三個月,半年,一年,三年你都要做好什么事情能成為目標實現的里程碑?你為目標匹配了什么資源?軟資源有哪些?硬資源有哪些?這些資源對應的主要情境都是什么?你為意外保留了資源余量嗎?留了多少?怎么用?
6、算帳:你創業的錢從哪來?如果項目求證失敗,你的錢能挺多久?你想怎么花?有預算嗎?有大致的比例嗎?你的定價策略是什么?投入產出比算了嗎?毛利和凈利算了嗎?怎么算的?贏利點有哪幾個?現金流結構是什么樣的?流入結構是什么樣的?流出結構是什么樣的?
7、合作者的分配和退出方案:合作與合伙都不是簡單的事兒,價值觀一致是前提,同頻是基礎,信任是個很長期的考驗,別總想著用明天的錢解決今天的問題,大多數情況下是沒到解決的時候就分崩離析樹倒猢猻散了,你合作的目的是什么?別人又憑什么要與你合作?如果你只是降低前期成本,那后期的代價更大,沒有扎實的利益共享機制做保障就不可能出現風險共擔的局面,最大的可能就是有利益哄搶,沒利益潰逃。分配機制——分什么,分給誰,什么時候分,按什么原則、什么標準分有嗎?責任清晰嗎?權力明確嗎?有人退出怎么辦?
8、上面這些問題你都能回答嗎?能細化嗎?誰來做?做的標準是什么?結合你的實際情況重點是哪些?優先級怎么確定?人和事怎么匹配?時間周期是什么樣的?遇到障礙怎么辦?
通常這88個問題(也可能是98個、188個,甚至880個)還沒問完,那些或真或假的創業者們就開始發懵了,一部分是被自己嚇一跳,一部分感覺自己問錯了人,更多的是聽亂了、聽煩了,索性將它們當成過耳秋風,準備轉身該怎么干還怎么干。
其實,這一大堆紛繁雜亂的問題,都是圍繞著創業的四個評估——機會評估,出發點評估,目的評估,支撐評估展開的,但無論怎么評估,創業者本身都是貫穿其中最重要的那個要素。
老張總能聽到那些陷入困頓的創業者和中小企業主們抱怨:員工不行,合作伙伴不行,市場不行,甚至客戶不行,真正的答案既簡單又殘酷:就是你不行!這個不行是自我評估的偏差,行動的草率,資源精力時間分配的失當和邏輯選擇的潦草謬誤混亂,認知、行動、分配貫穿在邏輯選擇中,幾乎決定了創業項目或企業的命運!
老張總結創業的四種邏輯(對號入座版):
生意邏輯:這是創業的主流邏輯——我要賺錢,通過做一件事情賺錢,這件事要投資少見效快,要低風險,得省錢,少投入最好不投入,能讓別人出錢出力出時間的絕不自己干,個人利益大于一切,為此可以犧牲員工、合作者、客戶甚至任何人、事,也包括創業項目本身,要簡單容易,模仿都復雜,能直接抄來最好,長期看不見摸不著,短期最重要,不用管營銷常識,賣出去是關鍵,不用理管理常識,花錢雇人干活低人工成本賺更多差價就行,太慢不干,太難不干,冒險不干,能干就干,不能干換個別的干!
裝逼自嗨邏輯:這是創業中為數不少的補充邏輯,裝逼是剛需,創業不裝逼,小心被雷劈是這種創業邏輯的行為準則——我要搞一家公司,名稱LOGO要高大上,注冊資金要彰顯實力,要有大辦公室,沙發茶幾大班臺,茶具電腦排成排,員工見了就問好,除了CEO就是總裁,豪車加司機,秘書加助理,就問你看著暈不?想象是行動方案,聽兩回成功學講座就能找到創業真經,遇到某個大師點化就能創業成功,捷徑是給聰明人走的,關系是給高質量人類用的,吃吃喝喝、高談闊論、拉關系扯背景就數錢,就問你牛逼不?傻逼!
企業邏輯:這是創業的非主流邏輯——我要解決一個問題,一個具有共性可量化的部分人一個特定問題,我的解決方案另辟蹊徑或優于目前市場上的解決方案,這個解決方案可感知或可展示可計算可測量,能增加這部分人的幸福感或者降低他們的痛苦(困擾、麻煩),這既是我能給他們提供的獨到價值,也是我的目標,他們有非常充足的理由選擇我,這個理由已經經過局部測試,我能差異化或高效低成本的提供這種解決方案,并將長期聚焦于此,通過創新不斷獲得他們的認可和青睞,我不會因為短期利益而損害客戶價值和與他們的長期關系,為此我配備了相應的人才隊伍,并針對解決方案設計了團隊的結構和明確了責權利,也將以此建設內外部流程,團隊在目標和價值觀念上基本達成了共識,接下來我要做**事情,投入**資源,取得成績的標準是**。
沒有邏輯:這是創業中無處不在的混合邏輯,直白點兒說就是上述三種混著來、以前兩種邏輯為主,甚至憑感覺來,憑喜好來,任性著來——我要創業,我要做一樁大生意,我要做一家偉大的企業,這些目的可以隨心情隨時間隨外部環境時刻變化,產品很重要,客戶很重要,營銷很重要,資源很重要,什么都重要,做不了啊,不管了,還是按自己的來吧。創業主要靠運氣,靠找風口找紅利找捷徑,拉上小旗也要敢扯虎皮,雞湯就是真知灼見,忽悠可能是真事兒,暈頭轉向的忙亂也是勤奮啊,被自己感動了,屢敗屢戰,我一定會回來的!
無論你創業的邏輯選擇是什么,老張都要提醒你,創業已經從過去的一個點切入,到后來的一個面的組織、整合,變成了現在的一個初步的系統設計(未來是多系統),這個系統是基于市場需求的內外部解決方案框架,不求事無巨細,但大致的方向和內容必須心中有數、與目標和階段性工作緊密相關,一口吃個胖子是動畫片,打怪升級也還要地圖和裝備,手永遠比頭高,但有備而動才可能是有效行動!
如果把企業的成長發展比喻成爬山,那當前創業者和中小企業主們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天天有無數人給你描繪山頂的風景,并告訴你些既是你想相信又是他們想讓你相信的一步到達山頂的絕招,這些絕招的例證是那些看起來已經在山頂、其實很多是隨時可能一個跟頭栽下去的人,至于天氣條件,裝備,路徑,體能等等限制仿佛都不重要,你不想聽、也不想做準備。但常識就是常識,你的目標不應該是山頂,甚至不應該是半山腰,而是更近的位置,甚至是如何邁出第一步、如何做些常規的準備,你以為的走了很久,其實是迷路了,不過在平地徘徊,甚或正在走向深淵!幻想自己會一覽眾山小的人很多,能正視登山困難并做好了相應準備的人很少。
非典型可以是管中窺豹,也可能是非常典型,故事未必是故事,可能是現實!
有人蠱惑說,年輕就是要折騰,再不創業你就老了。
老張曰,輕易創業,瞎折騰你就死定了!
但不怕死的太多,聽,創業者在敲門,我要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