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不論上半年經歷過什么,年中復盤與總結,是每家企業都需要做的一件事。
上半年目標完成怎樣?
下半年目標計劃如何?
也許會有朋友、特別是上海的朋友說,
上半年我沒法總結啊,幾個月疫情封控,上半年就過完了。
越是這樣,越要總結。
更要思考,如果再來一次疫情,再來一場危機,你的企業將如何安全度過危機,甚至逆勢生長?
今天,我和大家聊聊“年中復盤與總結”這個話題。
只聊一個方面:
復盤戰略,定位聚焦。
---1---
男怕入錯行
我曾經服務過這樣幾家客戶,其中兩家現在我還是他們的年度顧問。
這幾家都是在長三角地區。
第一家,員工250人左右,年銷售額16億元人民幣;
第二家,員工220人左右,年銷售額10億元人民幣;
第三家,員工250人左右,年銷售額3億元人民幣;
第四家,員工50人左右,年銷售額1.5億元人民幣;
第五家,員工50人左右,年銷售額1.2億元人民幣;
第六家,員工30人左右,年銷售額1.5億元人民幣;
第七家,員工30人左右,年銷售額3000萬元人民幣;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上述企業:
相同的員工人數,年銷售額卻差別很大;
或者說,差不多的銷售額,員工數量卻有很大差異。
當然,這其中業態不同、行業不同、經營模式不同,等等,對企業的員工人數和年銷售額規模都不能單一維度絕對比較。
有些是制造業,有些是貿易行業。
制造業里面,有些是勞動密集型,有些是自動化、智能化程度比較高。
貿易里面,有些是內銷,有些是外貿。
社會貢獻的維度也不完全一樣。
從社會就業的角度,制造型企業做出了更大的社會貢獻。
從企業納稅的維度,盈利能力強的企業所納稅額也越高。
這七家企業利潤水平也都不一樣。
凈利潤率從3%到20%不等。
大家不要以為年銷售額大的,利潤率就低;年銷售額小的,利潤率就高。
不要這么想,千萬別這么想。
如果你覺得“薄利多銷”,可能你有點誤會了。
薄利不一定多銷,多銷也不一定非得薄利。
平均人效完全不一樣。
還有第八家,是一家小微企業。
不是我的客戶,是我的老鄉。
企業在蘇州,傳統制造業,員工人數40人左右。
最近十年,企業年銷售額始終都在1000-1500萬元人民幣之間徘徊。
因為和上面這些企業都有深度的、長時間的接觸和參與,所以給我的感受很深。
賽道的不同,帶來的結果完全不同。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老古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2---
聚焦賽道
年中復盤,首先就要復盤戰略。
戰略就是定位。
定位就是聚焦。
聚焦賽道。
在產業價值鏈中,有一個“微笑曲線”理論。
這個理論是由臺灣宏碁電腦創始人施振榮先生于1992年為“再造宏碁”提出的,為宏碁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微笑曲線”理論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
從上圖可以看出:
微笑嘴型的一條曲線,兩端朝上。
在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兩端,分別是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而處在中間環節的制造附加值最低。
在微笑曲線兩端的企業都能夠獲得較高利潤,而從事組裝、制造代工的企業利潤水平則很低。
許多中小微企業之所以生存艱難,就是因為陷入了微笑曲線的低谷,前端沒有技術和研發,后端沒有品牌和市場。
在行業價值鏈中,一定要抓住最關鍵的價值:
在研發端,狠抓源頭,抓設計;
在離用戶最近的營銷端,抓品牌,抓市場。
必須要找到行業的制高點,爬向微笑曲線的兩端。
對于中小微企業來說,這是一條艱難而又正確的路。
是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3---
聚焦公司運營
聚焦賽道還不夠。
還需要進一步聚焦公司運營。
1)聚焦公司的金牌客戶。
2)聚焦公司的核心產品。
3)聚焦公司的明星員工。
4)聚焦公司的戰略伙伴。
客戶,產品,員工,供應商伙伴。
四個方面,高度聚焦。
賺錢不費力,費力不賺錢。
真正高效的經營,不是追求多,而是抓住最關鍵的少。
選擇大于努力。
企業經營管理者,特別是企業的一把手,一定要做區分和取舍,將80%的時間和資源投入到:
最最關鍵的核心產品--拳頭產品;
最最關鍵的員工---明星員工;
最最關鍵的客戶---金牌大客戶身上。
整個區分和取舍的過程,就是我們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過程。
作為企業經營者,你上半年可能做了100件事情,但是其中只有1件最重要。
一直到現在,培訓市場上關于執行力的課程依然還有很多。
很多企業業績上不去,老板總以為是員工執行力出了問題。
“我戰略設計這么好,產品也適銷對路,就因為員工執行不到位,結果目標總是完不成”
遺憾的是,這些企業更大的問題,不在于找不到正確答案,而在于壓根沒有提出正確的問題。
員工執行力差只是問題背后的表象,只是結果,并非真正的原因。
在很多的中小民營企業里,有一種忙,叫瞎忙。
幾乎所有員工都整天加班,看起來特別忙碌,白天干活,晚上開會,早匯報、晚總結,但就是干不出業績,做不出成果,目標完不成。
很多時候,企業負責人花了80%的時間,帶領團隊做了80%的不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20%卻沒有時間去做,當然沒成果。
著名的二八法則揭示了一個規律:
少數決定多數。
在企業里面,
你有100個員工,其中20個人創造80%的業績;
你有100個客戶,其中20%的客戶貢獻80%的業績;
你有100個產品,其中20%的產品貢獻了80%的業績和利潤。
很多企業投入大產出低,主要就是因為他們做了大量80%不重要的事,只產出20%的成果。
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
國內很多的中小民營企業家,一個“多”字、一個“大”字害死人。
很多人以為,做大就等于做多。
產品要多,規模要大;
員工要多,團隊要大;
客戶要多,業績要大。
看到過陳春花教授一篇文章里曾經介紹,說有一次她陪同中國企業家代表團到美國訪問,與美國30家企業家進行座談。
這30家美國企業都是長壽企業,平均都有百年歷史。
中國企業家問得最多的兩個問題是:
你們公司年營業收入有多少?
你們公司有多少員工?
而美國企業家問得最多的兩個問題則是:
你們公司有多少客戶?
你們公司的產品在客戶的價值體系中占據的比重有多大?
中國企業家關心的是規模和收入,美國企業家關心的是客戶與價值創造。
雙方的關注點完全不同。
---4---
找到差異化
聚焦的同時,還要找到“差異化”。
絕大部分普通人成不了社會領袖,
絕大部分小企業成不了偉大企業。
你做不了第一,你可以做唯一。
與其更好, 不如不同。
產品差異化;
服務差異化;
營銷差異化。
找到其中適合自己的路。
對于絕大部分中小微企業來說,“差異化”是最優選擇。
因為你做不到規模化,做不到成本最低,太難太難。
我們留意一下身邊的手機行業可以發現,oppo是拍照好,vivo是音樂手機,小米手機是性價比,華為主打商務,蘋果手機獨有的系統,還有榮耀手機低調的時尚與黑科技。
雖然處于同一個行業,但是這些知名品牌卻能共存,每一個品牌切入一個領域,這就是差異化的魅力。
每個行業都能細分出很多品類,對于中小微企業更是如此。
相比大而不強,大而不精,
中小微民營企業要做“小而美”,“小而精”。
做細分市場,找到差異化。
專注一個領域,做細分市場的隱形冠軍。
放棄好高騖遠,腳踏實地。
始終圍繞客戶價值,做一些實實在在、辛苦而有意義的事情。
哪怕你當初真的“入錯行”,但是只要努力,也能“行行出狀元”。
---寫在最后---
今天和大家分享了:年中復盤,戰略聚焦。
1,聚焦賽道:選擇“微笑曲線”的兩端。
2,聚焦公司運營:
1)聚焦公司的金牌客戶。
2)聚焦公司的核心產品。
3)聚焦公司的明星員工。
4)聚焦公司的戰略伙伴。
3,細分市場,找到“差異化”。
企業經營,成功無標準。
沒有絕對的成功與失敗。
森林里,除了老虎、獅子和大象,其它的動物也要生存。
地球是個生態,商業也是一個生態,不可能只有一種生存方式。
就如同文章里我提到的那位在蘇州的老鄉,公司40個人,最近十年每年銷售額都在1000-1500萬元人民幣之間徘徊。
在國內中小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只有2.9年的當下,活下來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何況還解決了40個人的就業問題,保就業就是保民生。
因為,今年1076萬大學畢業生,一畢業就發現很多老板沒了。
我要向這位老鄉致敬。
真誠對客戶,真心對員工,
找到適合自己的路,痛并快樂著。
局到殘時當謹慎,棋逢險處莫慌張,
越是危機的時候,越是要冷靜。
2022,下半年,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