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客戶互動的瞬間,最簡單,最復雜,也最孤獨。任何人站在旁邊,也只能干著急,幫不上什么。所以說,客戶訪問是技術,也是藝術。
能夠影響這個互動瞬間的,有五個提示。
訪問之前,大客戶處在什么位置?位置,即客戶關系的位置。
經過這次訪問,你有什么新的決議?依據是什么?
訪問之后,信息流向是什么?
用什么惹起留意?用什么引發共鳴?
能否約好了下一次?
五個提示的背后,有一個冷靜的思索過程。
第一、訪問之前,大客戶處在什么位置?位置,即客戶關系的位置。
所謂位置,不是天文上的位置,而是客戶關系上的位置。簡單區分,有四個位置:
門外。與客戶說不上話
第一道門。說得上話而已。
第二道門。能使得上勁。
第三道門。客戶會主動溝通。
這四個位置,代表客戶關系的途徑。由于涇渭分明,很容易識別。假定你覺得某個客戶,不好定其位,那多半就在門外。
客戶處在不同位置,訪問的方法是完好不同的。以前聊過,不再多說。
第二、經過這次訪問,你有什么新的決議?依據是什么?
怎樣才算是有效的訪問?有三個問題來評判:
多知道了什么?
因此,有什么結論?
有什么決議?
每個問題都不可或缺,三個問題的中心是決議。
評價訪問的效果,在于做了什么決議;那么,決議的依據,當然就是結論;而結論的依據,是此次訪問所了解的額外信息。
不用擔憂有人會拿普通的決議來敷衍,那樣一來,他自己都看不過去。
有人質疑:
假定每次訪問都有決議,那決議不會太多嗎?不會。
假定這次訪問所得到的信息,缺乏以做出決議,就不算有效訪問嗎?不算。
你怎樣看?
假定獲取的信息缺乏以做出決議,最少,可以自問:我原本希望做出的決議是什么?決議,是任何一次訪問的前提。
沒有決議為目的的訪問,那么,結局早已必定。
想做出什么決議?這是任何一次訪問的依據。
第三、訪問之后,信息流向是什么?
每一次與客戶的互動,都不讓信息集聚,而是活動。
流向,無非三種:向上,向外,向下。
很多公司央求把中心信息傳送“到位”,卻沒有明白界定什么是“到位”,更沒有界定“到位”之后,還會發作什么。
大客戶管理的中心,是讓信息活動,而不是靜止,更不是返流。
所以,信息傳送不是最重要的,流向更重要。
1. 向上活動
假定大客戶把我們推薦給自己更上面的老板,那就是更接近成交,更接近決策。沒有任何一項決策能離得開上級經理的授權。
2. 向下,或向外活動
假定決議曾經做出來了,那么信息流向就要往下,或者向外,即與其他部門同步,這是更接近執行的趨向。
無論是哪個流向,被訪問的大客戶,都不能自外其身。假定沒有大客戶的親身布置,只需一種可能,就是遭遇踢皮球了。這不是好消息,可以直接招認訪問失敗。
所以,訪問之前就要決議:訪問的信息流向是什么?原本是怎樣計劃的?
第四、用什么惹起留意?用什么引發共鳴?
無論傳送中心信息,還是專業或學術訪問,沒有客戶的留意力,什么都不會發作。當然,有了客戶的留意力,也有可能提早失敗。
客戶留意力,像是一道激光。讓人等候,也讓人懼怕。假定沒準備好承受客戶的怒火,沒有誰會隨意刺激客戶的留意。
通常,客戶選擇忽視,是為自己儉省能量。
除非值得,沒有誰愿意留意什么。所以,比抓住留意力更重要的,是為客戶準備好足夠重量的理由,并且放在第一句話里。
不能假定客戶是理性的,客戶一定是人性的。而人性,會讓一切惹起留意的東西,遭到質疑。
在沒想好如何應對客戶質疑之前,惹起客戶留意,無異于引發心情。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在訪問客戶之前,心里慌張的緣由。
如何應對質疑呢?最有效的,莫過于共鳴。如何引發共鳴呢?可以試著先當一次客戶,體會一下。
無論是惹起留意,還是引發共鳴,都需求在訪問之前準備好。完好寄希望于臨場發揮,不太靠譜。
沒有客戶的留意,訪問從未開端;
沒有客戶的共鳴,訪問從未完成。
第五、能否約好下一次?
什么叫約好下一次?就是約好了細致時間,細致談什么。
假定沒有約好呢?那就是沒約好,訪問也不會好。
有人以為這個太絕對了。沒錯,是有點絕對。然后呢?然后,然后證明絕對做不成嗎?大客戶管理的思緒,首先思索如何做成什么。
萬一,細致時間定不下來怎樣辦?那就暫定一個時間,并且放在客戶的日程表里。與此同時,也給彼此修正日程的機遇。
細致溝通什么?為什么不在這一次談完,非要擱在下一次呢?
假定真實沒有話題可以放到下一次,那就說明,談的事情太小了,沒有項目認識。
見任何大客戶,都要想更大一點是事。
大一點,再大一點。只需大一點的事情,才值得做得久;做得久,就不是一次能夠完成的。
沒有下一次,怎樣能叫大客戶管理。
大客戶訪問,不應該只需小事,更不應該沒有事。
沒事,就找事;設計一個項目,一個大的項目。